电信网络诈骗不断翻新方式和手法,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多种身份实施了诈骗,包括公检法、领导熟人、物流客服等。
案例1:某学院大一学生小宋收到QQ好友陈某消息,对方称其表妹生病在医院,着急交医疗费,且只能通过支付宝缴纳,但是陈某的支付宝未绑定银行卡,遂提出自己把钱转至小宋银行卡,由小宋通过支付宝将钱转给其表妹。小宋同意并告知了其银行卡号,随后,陈某称已经将7600元转入小宋银行卡,并将转账成功截图发给了小宋,但小宋查询后并未收到任何款项。陈某告知小宋,银行扣款已完成,可能是周末跨行转账有延迟、银行受理时间为6小时等原因,要求小宋先通过支付宝转账给其表妹缴费治病,因小宋余额不足,遂通过支付宝转账6400元。陈某称其表妹病情十分紧急医药费还差1200元,要求小宋可先向朋友借钱救急,小宋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即与陈某电话联系,陈某告知其QQ号被盗正在申请找回。小宋意识到被骗,遂报警,被骗金额6400元。
案例2:某学院大三学生小胡收到了多年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的QQ消息,因个人事务向其借款2500元。小胡未加思索,即在对方引导下,通过微信-搜索电话号码转账的方式分两次向其转账,第一次为1000元,第二次为1500元。当天小胡即发现,其高中同学在QQ空间里发布了QQ号被盗的声明,经与其电话确认后,意识到被骗,遂报警,被骗金额2500元。
案例3:某学院大二学生小范接到自称是淘宝客服的电话,告知其之前购买的面膜有问题质量,要向小范赔付300元。然后让小范在支付宝“备用金”上提500元,并谎称这些钱是淘宝的,需要小范将多提的200元通过网银返还。所以小范就从里面提出了五百元,多余的二百元让小范从网上银行返还给他们。小范操作完成后,对方告知其备用金功能目前无法关闭,会影响征信,需要资金流动方可关闭。对方让小范通过微信搜索公众号“乐花卡”,上传身份证照片,识别人脸并绑定个人信息,告知小范需通过“乐花卡”提取3000元到本人银行卡(据对方描述,这个钱是从淘宝提出的),再转回淘宝,即完成资金流动。小范按照要求操作后,对方告知备用金已关闭。几天后,小范收到了“分期乐”的还款提醒短信,此时小范意识到对方已经通过其身份信息在“分期乐”借贷3000元,遂报警。因分期乐属于正规借贷平台,如不如期还款会影响征信,小范遂进行了还款操作。被骗金额3363.67元。
案例4:今年4月初,正在上学的小谢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政府电信局的工作人员,称小谢的电话卡涉嫌洗钱,需要配合警方开展调查。随后,小谢的电话被转接到了一个自称为“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警员”那里,对方告诉小谢,她的电话卡涉嫌洗钱,已经被警方立案调查。为了取得小谢的信任,穿着警服的诈骗分子还通过视频向小谢出示了“人民警察证”“逮捕证”等相关资料,对方告诉小谢如不配合公安调查,便会将其逮捕,同时还以办案需要为由,特意叮嘱小谢不能将此事告知其他人。由于对方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在读学校等信息,还能提供所谓的“办案材料”,小谢一下子慌了神,吓得赶紧问对方怎么办。对方称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参与洗钱,要小谢把所有的资金全部集中到自己的一张卡上面去,要两三百万。对方以帮助小谢洗清嫌疑为由,要对小谢的账户进行“资金优先清查”,随后,小谢安装了诈骗分子发来的陌生软件,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在从家回学校的高铁上,小谢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打电话给银行的客服,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客服告诉她,近一段时间,她账户的资金进出相当大,卡上面余额已经没有了。发觉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的小谢,立马下车向警方报案。
套路分析:骗子会先冒充电商客服、公检法、熟人等,利用他们手里的个人信息,编造消除网贷记录、修改征信、赔偿丢失快递等理由得到受害人的信任。诱导输入重要信息让受害者按其提示,在手机上输入个人银行卡或其他支付渠道的账号信息、密码,接收验证码,进行绑定或者解绑、更新信息、验证安全等操作。通过账号信息、验证码进行转账操作,在受害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将资金转走。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网络通讯工具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通讯账号主人对其亲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2.“猜猜我是谁”诈骗。犯罪分子打电话给受害人,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冒充熟人身份,向受害人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2.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诈骗。冒充教育、民政、残联等工作人员,向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指令其在取款机上将钱转走。
3.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4.伪造身份诈骗。犯罪分子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加为好友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6.冒充电商客服诈骗。电商“客服”以订单问题、商品质量问题需赔付、商品丢失需退款等指引你打开支付宝、登陆网银、提供验证码、下载陌生APP、点击陌生链接等极有可能是诈骗。

反诈小妙招:
1.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如果有人说自己涉嫌犯罪,应当首先拨打110进行询问,而不是相信所谓的民警电话或公安局电话。公检法机关都不会通过电话这种过于简单的形式来告知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这么重大的事件。
2.接到同事、领导等“熟人”在电话里要求转账时,最好和当事人当面核实清楚,谨防被骗。
3.对于陌生电话号码,可以上网进行查询,以验证真伪。如果手机安全软件已经提示了风险,就一定不要相信这个电话。
4.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或通话中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信息、密码、验证码等。这些信息可能被诈骗分子用于非法目的。即时报警和求助。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已经遭遇了诈骗,应立即停止所有操作,并尽快联系当地警方报案。同时,与相关银行或支付平台联系,采取措施保护你的账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