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科普

揭秘冒充熟人类骗局

发布日期:2024-12-10    浏览次数:

【捂牢钱包 谨防诈骗】

揭秘冒充熟人类骗局

套路解析

第一步:信息窃取身份伪装借黑客、买数据等非法途径,搜罗受害人及熟人姓名、联系方式等资料。利用获取的信息,通过更换头像、昵称等方式,伪装成受害人的亲人、朋友、领导、老师等熟人,或者直接盗用熟人的账号。

第二步:骗取信任虚构事由主动与受害人联系,以关心的口吻与受害人闲聊,拉近关系,获取信任。再以各种紧急情况为由,如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需要保释金、遇交通事故需救治或赔偿、病重需手术、银行卡冻结无法支付、帮忙代付款项等,诱骗受害人转账。

第三步:伪造证据,紧逼转账伪造虚假转账截图、流水,诓骗受害人已打款,催促其先行垫付。营造十万火急氛围,抓住受害人对朋友、亲人关心的心理,让受害人慌神,无暇细想就汇钱。

典型案例

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吴,某天正在宿舍复习,接到一个显示为本地号码的来电。对方一开口就喊出小吴名字,亲昵地说:“小吴啊,我是你老乡兼学长李某,之前迎新还帮过你呢,还记得不?”热情的寒暄让小吴放松了警惕,很快回忆起迎新时确实有位热心学长帮忙搬行李。

寒暄几句后,“学长”愁眉苦脸地讲,自己在外面出了点急事,开车不小心剐蹭别人豪车,身上钱不够赔,车主扣着车不让走,急着要 5000 块钱私了。还信誓旦旦说当天晚上回学校就还钱,让小吴江湖救急,转钱到指定账户。小吴念着学长昔日帮忙的情分,通过手机银行转了 5000 元。

可到了晚上,小吴没等来还钱消息,再打那电话已关机,联系真正的学长李某,才惊觉被骗。原来骗子从校内论坛、新生群等渠道搜集学生信息,精准冒充熟人行骗。

牢牢记住

1.核实身份多渠道:接到熟人借钱的电话、消息,别仅凭声音、称呼就轻信。挂电话后,立刻通过社交软件、共同好友、直接视频通话等方式二次确认,真正熟人不会介意多一步核实。

2.陌生转账要谨慎:涉及金钱转账,无论对方怎么“卖惨”“套近乎”,务必提高警惕。正规转账多发生在熟知的交易、还款场景,但凡心里犯嘀咕,坚决不转。

3.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大学生社交活跃,但不要随意在公开平台透露详细个人信息,如具体班级、宿舍号、每日行程,降低信息泄露风险,让骗子无机可乘。校内论坛、表白墙发动态时,记得打码关键信息。

4.开启反诈预警功能: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短信预警拦截,App能精准识别疑似诈骗电话,第一时间弹窗提醒。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