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牢钱包 谨防诈骗】
揭秘虚假征信类诈骗
套路解析
【第一步:假冒身份,制造恐慌】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后,冒充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微信、支付宝、京东)的“客服人员”,以电话、短信或社交软件联系受害者。他们谎称受害者在平台上开通了“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曾申请过“校园贷”“助学贷”等贷款但未及时注销账号,或声称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工具有“不良记录”,若不立即处理将“严重影响个人征信”,甚至面临“法律责任”,以此制造恐慌情绪,迫使受害者配合操作。
【第二步:伪造流程,诱导信任】为获取受害者信任,诈骗分子会提供伪造的“工号”“证件”或“官方文件”,并引导受害者通过虚假网站、仿冒APP或视频会议软件查看所谓的“征信报告”。随后,以“注销账户”“消除记录”为由,要求受害者下载指定网络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或引导其在正规网贷平台(如借呗、微粒贷)申请贷款,谎称“验证流水”“对冲信用风险”,实则窃取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第三步:转移资金,实施诈骗】当受害者按照指示在网贷平台完成贷款后,诈骗分子会以“资金清算”“安全账户托管”等名义,要求将贷款所得全部转入其提供的“认证账户”,并承诺“操作完成后自动返还”。一旦转账完成,诈骗分子立即切断联系,受害者不仅背负贷款债务,资金也难以追回。
典型案例
1. “助学贷未注销”陷阱:大三李同学接到自称“支付宝客服”的电话,称其名下某助学贷账号未注销,导致征信评分过低,需立即处理。对方准确报出李同学的身份证号、就读院校等信息,并发送“银保监会红头文件”截图,要求她下载某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在“客服”指导下,李同学先后从借呗、微粒贷贷款12万元,并转入对方提供的“清算账户”以“修复征信”。转账后,“客服”失联,李同学才意识到被骗。
2. “百万保障扣费”连环套:研一学生林同学收到“微信支付”短信,称其“百万保障服务”已到期,若不关闭将每月自动扣费2000元。林同学回拨短信中的电话后,“客服”称关闭服务需先“清空信用额度”,诱导其从微粒贷贷款5万元,并转账至“安全账户”验证资质。转账后,对方以“操作超时”为由,要求林同学继续借贷3万元“激活系统”。林同学察觉异常报警,但资金已被转移。
3. “信用卡不良记录”骗局:大四学生陈同学接到“银行风控部门”电话,称其信用卡有“逾期记录”,需立即处理否则影响考研政审。诈骗分子通过伪造的“银行工牌”和“征信报告”取得信任,要求其通过某虚假链接申请“征信修复”。陈同学按提示在网贷平台借款2万元转入指定账户,但次日发现对方号码为空号,所谓“修复链接”也无法打开。
牢牢记住
1. 核实身份,警惕陌生联系:银行、正规平台客服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注销账户、转账或共享屏幕。接到此类电话,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APP内客服、官网电话)核实身份,切勿轻信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
2. 保护个人信息与账户安全:切勿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官方渠道查询,任何第三方声称“快速修复征信”均为诈骗。
3. 拒绝非正规资金操作:正规金融机构不会要求用户通过网贷平台贷款并转账。凡是以“验证流水”“注销账户”为由诱导贷款、转账的,均为诈骗,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警。
4. 强化征信知识,主动防范:定期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个人征信报告,了解自身信用状况。若收到征信相关威胁信息,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向警方或金融监管部门求助,避免盲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