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科普

揭秘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

发布日期:2025-02-28    浏览次数:

【捂牢钱包 谨防诈骗】

揭秘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

套路解析

【第一步:广泛撒网,吸引注意力】诈骗分子利用“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款”、“免费提额套现”等诱饵,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多种途径,大肆宣传虚假的贷款、信用卡、提额套现广告,诱使受害者下载假冒的贷款APP或访问虚假网站。这些广告通常针对那些急需资金周转、信用记录有瑕疵或对贷款流程不甚了解的人群,采用极具诱惑力的措辞,例如“秒批百万额度”、“当天到账”,迅速捕获目标群体的注意力。

【第二步:诱导上钩,套取信息】当有人因急需资金而主动联系时,诈骗分子便要求对方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基础资料。随后,以办理贷款需要验证还款能力为借口,诱导受害者在指定的虚假链接或APP上填写更为详尽的信息,包括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为后续诈骗做准备。

【第三步:捏造借口,索取资金】诈骗分子会利用各种托辞诱使受害者进行转账汇款。例如,他们可能会声称贷款申请已经获批,但必须先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保证金”或“解冻费”,声称只有在这些费用缴纳完毕后,贷款才能成功发放。受害者为了迅速获得贷款,通常会遵照指示进行转账。一旦受害者转账,诈骗者又会以银行流水不足、信用评分不达标等借口,要求受害者继续转账,以“提升信用等级”或“解冻账户”。若受害者提出疑问或要求退款,诈骗者则会用各种借口拖延时间,甚至直接切断联系,导致受害者的资金白白流失。

典型案例

王同学为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高消费品,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则“无需抵押,快速放款”的贷款广告,试图通过广告上的借贷平台申请网上贷款,便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拨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客服人员”态度热情,详细询问了王同学的贷款需求,并指导她在一个名为“极速贷”的APP上填写了个人信息。不久后,“客服人员”告知王同学贷款申请已通过,但需要先缴纳3000元的“手续费”才能放款。王同学想着马上就能拿到贷款,便按照对方要求转了账。然而,转账后“客服人员”又告知王同学,因其银行流水不足,需要再缴纳5000元“刷流水费用”以提高信用等级,否则无法放款。王同学开始产生怀疑,但又担心之前缴纳的手续费打水漂,犹豫再三后还是转了账。结果,转完账后,王同学再联系“客服人员”时,发现对方已将她拉黑,APP也无法登录,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牢牢记住

1. 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务必选择银行、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可通过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渠道核实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切勿轻信来路不明的贷款广告。

2. 谨慎提供信息:在未确定贷款机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之前,切勿随意向他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正规贷款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索要这些敏感信息。

3. 警惕先收费陷阱:正规贷款业务在放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若对方要求提前缴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一定是诈骗行为,要坚决拒绝并及时止损。

4. 增强风险意识:多了解常见的贷款诈骗手段和案例,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一旦发现贷款过程中存在不合理要求或可疑之处,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警方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咨询求助。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